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搜狐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在茶室的角落里,一饼2017年的寿眉饼安静地躺着。
前段时间拿来拍摄,竟忘了收了回去。
既然翻出来了,哪有再藏回去的道理?藏得再好,不拿出来喝也是辜负。
烧上一壶山泉水,看着壶嘴冒起细密的白汽,心里就开始盘算。
这十年陈的老茶,可得用最妥帖的法子伺候。
温杯、称茶、注水,每个动作都带着几分郑重。
展开剩余86%看着第一泡金黄透亮的茶汤缓缓倒入公道杯,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陈香扑面而来。
轻轻抿上一口,醇厚的茶汤滑过舌尖,药香与枣香交织,尾韵还带着丝丝清甜,十年的时光沉淀,都化作了这一杯温润。
可别以为老白茶耐泡,随便泡都好喝。
尤其是存放十年以上的老茶,经过漫长的转化,内质更加丰富,稍有不慎就容易泡出苦涩味。
接下来,就把这些年总结的老白茶冲泡技巧,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。
《2》
第一,烫壶温杯闻干茶香。
要说冲泡十年以上的老白茶,最趁手的器具还得是白瓷盖碗。
白瓷盖碗不吸香不吸味,敞口大、出水快,水流如瀑布般倾泻,对新手特别友好。
既能避免闷泡坏了茶汤,又能原汁原味地展现老茶的本真风味。
冲泡前,将白瓷盖碗洗净,随后注入沸水进行温杯。
待盖碗烫洗干净后迅速倒去热水,趁着盖碗余温未散,将老寿眉轻轻投入。
此时不急于注水,而是双手捧起盖碗,开始摇香。
摇香时,手腕要轻巧发力,上下晃动三下,动作需轻柔,免得把干茶撞碎。
摇香结束后,轻轻掀开盖碗一角凑近细闻。
经过热气熏蒸,干茶内的气息分子加速释放,此时无需将盖碗掀开过大,透过一角缝隙便能感受茶香。
熏蒸后的干茶香,相比直接闻干茶,更为浓郁奔放,香气类型也更加丰富全面,许多直接闻时难以察觉的气息,都会在熏蒸后显现。
优质的老寿眉,有陈香、药香混着若有若无的枣甜,仔细闻还能捕捉到干荷叶、粽叶的清新。
要是茶叶存坏了或者做旧造假,沤味、酸气甚至霉味会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来。
记得去年朋友兴冲冲送来一饼“老白茶”,刚摇完香就皱了眉。
那股刺鼻的闷味,明显是受潮发酵过头了。
多亏这道步骤,才没让白白浪费时间和心情。
所以说,烫壶温杯闻干茶香这一步,可千万马虎不得。
《3》
第二,投茶量适当减少。
闻过干茶香,便进入老白茶的冲泡环节。
其实老白茶的冲泡方法与新白茶,二者大体相似。
像使用沸水、搭配100-110毫升标准盖碗,采用环壁注水、迅速出汤等,在新老白茶冲泡中都通用。
不过,在这些相似之处中,有一个关键细节不容忽视:投茶量。
新白茶常规投茶量为5克,而老白茶,建议投茶量在4.5克。
为什么老白茶要减少投茶量?这与它丰富的内质息息相关。
品质优良的老白茶,就像一位历经岁月沉淀的长者,默默积累着丰厚的“内涵”。
在时光的雕琢下,茶叶内部的养分不断转化、富集,变得极为充足。
若依旧按照新白茶的投茶量进行冲泡,过多的茶叶与沸水相遇,丰富的内质会迅速析出,导致茶汤浓度过高。
过浓的茶汤不仅会掩盖老白茶本应有的醇厚与韵味,还可能因茶性过于浓烈,引发醉茶。
以黄酮类物质为例,新白茶中的含量仅约为十年陈老白茶的五分之一。
这种显著的内质差异,决定了老白茶需酌情减少投茶量,才能泡出风味平衡的茶汤。
使用110毫升的标准盖碗冲泡老白茶,4.5克的干茶是较为理想的比例。
这个投茶量既能充分释放老白茶的陈香、醇厚等独特风味,又不会让茶汤过于浓烈。
《4》
第三,物尽其用,先泡后煮。
用盖碗冲泡老白茶时,每一泡茶汤都藏着惊喜,风味会随着冲泡次数悄然变化。
从第一冲的清新悠扬,到第七冲的醇厚绵长,优质老白茶凭借丰沛的内质,往往能支撑十余次冲泡,滋味依旧耐人寻味。
在反复冲泡的过程中,茶叶中的物质层层释放,茶汤的层次愈发丰富,每一啜都能感受到不同阶段的独特韵味。
当盖碗冲泡的茶汤滋味渐淡,别急着丢弃叶底。
这些看似失去锋芒的茶叶,实则还蕴藏着大量风味物质。
将它们转移到玻璃煮茶壶中继续烹煮,才能真正释放老白茶的全部潜力。
先泡后煮的方式,巧妙融合了两种泡法的优势,让每一片茶叶都能发挥最大价值。
具体操作时,先用茶夹小心地将盖碗中的叶底拨入煮茶壶。
煮茶建议采用冷水投茶法,以4.5克干茶为例,搭配400毫升清水最为适宜。
随着壶中水温逐渐上升,茶叶开始舒展身姿,在水中上下翻腾。
待壶中水沸腾,茶香四溢,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汤便大功告成。
将煮好的茶汤分斟入杯,与友人一同分享。
看着琥珀色的茶汤在杯中流转,细品其中醇厚甘甜,方能体会老白茶“一茶两喝”的妙趣所在。
《5》
喝老白茶的乐趣,藏在这些琐碎却讲究的细节里。
烫壶温杯时捕捉干茶的香气,就像提前翻开一本书的序章,好坏一闻便知;
控制投茶量看似是个数字游戏,实则是和茶叶内质的一场默契配合;
先泡后煮更像是解锁隐藏关卡,让一片茶叶绽放两轮精彩。
总有人说老茶不必苛求香气,可喝茶就像听曲子,少了任何一个音符都不完整。
真正的好茶,香气、滋味、韵味缺一不可。
当沸水注入盖碗,看着茶汤缓缓倾泻而出,清澈与否、醇厚与否,都是茶叶最坦诚的自白。
遇到有瑕疵的茶,放下不是遗憾,而是为了腾出杯子,迎接下一杯真正能打动味蕾的好茶??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网络配资炒股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发布于:福建省仁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